文 | 艾菲
來源 | 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去年2月份,馬化騰在談到“人才機制”時說:“將帥相當重要,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所以要注重人才梯隊的交接班。每個中層干部都一定要培養副手,這是硬性的‘備份機制’。你一定要培養,否則我認為你有問題,忍你半年可以,但半年后你還這樣,那我就幫你配了,你不答應也得答應。”
去年11月,在騰訊公司20周年會議上,劉熾平說:“在未來一年內,有10%不再勝任的管理干部要退,尤其是中層這個領域。”
就在上周,騰訊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干部,比例高達10%,據說實際比10%還要高。主要包括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級別,還有一些副總裁(VP)。其中很多都是在騰訊工作了十幾年的人。
平地一聲雷,這事很快就刷屏了朋友圈,眾人驚嘆。然而,這樣的事真的很少見嗎?
當然不是。很多年前,在我剛剛工作的時候,就眼看著公司將十幾個BU Head(事業部負責人)盡數裁掉,然后將他們所管事項并入兩個部門。后來,這十幾個被裁掉的人里有幾個一直沒能找到合適工作,于是在家全職炒股。
這些事聽來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在市場上,最缺的永遠都是那些最底層的工作者,而越往上走,職位就越是稀缺。所以,對那些被裁撤的高管或中層來說,重新找份合適工作并非易事,除非愿意降格以求,甚至是要降很多“格”以求。
這就是我們身處的真實世界:當工作職位在底層時,我們心心念念地想要往上走;當我們到達中高層時,又會陷入時時刻刻的不安之中。
面對時刻可能出現的變化,面對激烈競爭以及巨大的不安全感,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1
第一種方法:自我顛覆
這種方法的本質是在危機來臨之前,自己先行蛻變,于是就不會被別人顛覆。
那喬布斯是怎樣做的呢?
2007年IPOD占蘋果公司收入50%以上,iTune占74%的市場份額。按理說這正是一個產品如日中天之時,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繼續做這個產品,用它好好賺錢。然而這卻不是喬布斯的邏輯,他要親手顛覆掉這個成功的產品。于是他又做了iPhone,到2012年的時候,iPhone已經占到了蘋果收入的58%,利潤占到70%。這就是喬布斯的“自我顛覆”,他用自己做的iPhone顛覆了自己做的IPOD。
這段選擇看似容易,實則艱難。
當年,摩托羅拉在自己已經有了數字手機技術后,寧可壓下,也不愿發布,因為它不愿用自己的數字手機技術顛覆自己的模擬手機市場。但是技術的潮流從來都是不可阻擋的,阻擋者就如“螳臂當車”,注定消亡。沒多久,數字手機就替代了模擬手機,替代者就是諾基亞,而摩托羅拉也因此成為了一個過去的名字與故事。
誰知,歷史再次重演。雖然在2007年的時候,諾基亞就有了智能手機,但因為擔心智能手機會影響原來功能手機的市場銷售,于是就將整個公司的智能手機份額壓到了手機份額的10%以下。所以,這才有了后來諾基亞被蘋果顛覆的故事。
這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選擇與信念:“自我顛覆”者才是那個能夠走到最遠的人。
2
第二種方法:找到不變,然后All In(全部投入)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話的確沒錯;然而高手卻總能洞悉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變”中仍有“不變”。
從宏觀層面來說,“不變之事”至少有以下2種:
周期性變化
周期性變化告訴我們許多種不同的確定性。
比如:四季交替、白夜更替、潮汐變化、耕種和收割、生與死、動物遷徙、股票的價格、經濟衰退、建筑和房地產、利率以及政治、經濟的周期變化。
巴菲特的投資之所以無往而不利,原因之一就是洞悉了周期的變化之道。他是掌握周期性變化的大師,所以他說:“在別人貪婪時要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要貪婪。”
如果市場萎縮,我們可以知道什么?
無非是市場以后一定會擴張。
如果市場擴張迅速,我們又能知道什么呢?
無非是準備迎接市場萎縮。
因此,對于周期性的變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出推測,只是無法預料出現的時間而已。
1998年至2000年期間,高科技產生泡沫,2000年3月,納斯達克指數創下歷史新高,聰明的投資者遵守巴菲特名言,出清了手中的科技股,態度轉為保守。
同樣道理,故事在2008年崩盤時,大多數股民驚慌失措,紛紛拋售所持股票證券,聰明的投資人卻悄悄買進重挫的金融股。為什么?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周期性變化。
線性變化
線性變化是什么?
線性變化說的是那些非周期性的、漸進的、不是循環往復的,只是往一個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
比如:年齡的必然增長、電腦運算速度加快、全球人口數量增加、數據、信息、知識的增長、專利和新發明的數目增長等都屬于確定的線性變化。
不論是周期性變化,還是線性變化,都是隱藏在萬千變化后的不變規律,如果我們總在追隨變化,就會忽略掉隱藏在諸多變化下的這些不變規律。
除了這些宏觀層面中的“不變”之外,還有什么是不變的嗎?其實還有不少。
當大家都在依據變化創業之時,當大家都在擔心自己的商業模式會被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崛起而迅速顛覆之時,亞馬遜的貝佐斯卻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未來十年,什么是不變的?”
根據這樣一種思路,他找到了三件非常非常普通但卻不會改變的事情。
第一:無限選擇
第二:最低價格
第三:快速配送
貝佐斯說,即使再過10年也不會有客戶跳出來說:“哎,貝佐斯,我愛你,我愛亞馬遜,但我希望你那價格再貴一點,我希望你的配送再慢一點。”
在貝佐斯找到了這三件不變的事情后,他就將亞馬遜的絕大部分資源都投入在了這三件事上,他也因此而獲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
3
保持自己的“可遷移能力”
這時,你可能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在職場中,究竟有什么東西是“不變”的?
老板會變、架構會變、同事會變、團隊會變、客戶會變,難道還有什么是不變的嗎?
當然有,那就是你的“可遷移能力”。
可遷移能力說的是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自由職業者之后,那些能夠被不斷重復使用的、能夠無障礙遷移的能力。
比如:你現在正在快消行業做Marketing(市場部)的工作,如果現在這個行業開始裁員,你想要換到制藥行業繼續做市場工作,該怎么辦?
這兩個工作職能雖然同屬市場部,但行業卻有巨大差別,存在著比較高的轉換壁壘。然而,當我們轉換視角,仔細研究一下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很快就會發現,不論在哪個行業,市場部工作都需要三個關鍵領域的知識與能力:本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本職能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廣義的可遷移能力。
不論處于快消行業,還是制藥行業,這三個關鍵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必備條件。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在這些能力之中,哪些是不變的、可遷移的?而我們又該如何運用這些“不變”實現兩個工作間的順利轉換?
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
有些行業雖然十分專業,但如果你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同時又有足夠好的溝通能力,那你就能通過自學,以及向公司專業人士請教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在短時間內達到滿足工作需要的程度。我就是這樣做的,剛工作時進入的就是一個與我專業完全不同的行業,通過自學與溝通兩種方式的結合,在很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專業人士的認可。
所以,這里說的雖是“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卻能通過兩種基礎能力進行學習和掌握:一是自學能力,一是溝通能力。而這兩項基本能力從本質上說都屬于“可遷移能力”的范疇。
本職能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這部分就包括了如何劃分細分市場、如何給產品定位、如何做市場調研、如何用不同的市場渠道去實現不同的市場策略、如何將營銷項目無瑕疵的執行等各種知識與技能。
如果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繼續細分,就可分為兩個部分:
同一職能的關鍵知識與技能
不同行業要求的額外知識
什么意思呢?
比如說:要想劃分出準確的細分市場(Market Segmentation),你不僅要了解細分市場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也就是同一職能的關鍵知識與技能;你還得對你所處行業的特點、客戶特點、市場動態等擁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這就是不同行業要求的額外知識。只有二者兼具,你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市場細分與市場定位。
所以,從本質上說,前者(即同一職能的關鍵知識與技能)就是一種可遷移能力,因為它能從一個行業遷移到另一行業。而后者則需認真學習,學習效果取決于你的自學能力與溝通能力,正如我們在第一點中分析的那樣。
所以,這兩者從本質上說依然屬于可遷移能力。
廣義的可遷移能力
什么是“廣義的可遷移能力”?
這是一種可以更廣泛遷移的基礎能力,可以說不論你處于何種行業,何種職能,你是在外企、民企、國企、公務員,還是自由職業、創業或全職太太,從本質上說無一不需要這些基礎能力。它是非常基礎的、可在最大程度上被廣泛遷移的能力。
那么,都有哪些能力屬于“廣義的可遷移能力”呢?
至少包括兩個層次:
上層的可遷移能力是思維方式,即思考力
下層的可遷移能力則是技能
上層的思考力層面包括:深度思考力、升維思考力、結構化思考力、系統思考力、批判性思維等。這些能力就像是政府一直在做的“基礎設施”,如果沒了這些基礎設施,不論你開的是瑪莎拉蒂,還是蘭博基尼,都只能在坑坑洼洼、顛簸起伏的路上慢慢開,根本不可能開得快。
下層的技能層面包括:溝通與談判能力、學習能力、專注力、領導力、寫作力、表達力、項目管理能力;英文聽說讀寫的能力等。
現在你是不是就明白了,不論上面三個必備條件中的哪一個,如果將它剝繭抽絲地分析到底,都屬于“可遷移能力”。而如果你能將這些“可遷移能力”的基礎夯實,尤其是“廣義的可遷移能力”,那么你就等于擁有了那些真正“不變”的東西,也就擁有了足夠多、足夠廣泛的職業選擇。相反,即使你現在身處高位,或是捧著一個所謂“鐵飯碗”,“可遷移能力”卻嚴重缺失,那你可得要當心了。
當然,也許你會說,“不怕,我還有人脈”。可惜所謂人脈,有時脆弱的很,當你離開平臺,很多人脈也會隨之消散;相反,如果你本身擁有了相當厚實的“可遷移能力”,那就是真正不變的東西,是可以在任何時候幫你重新長出人脈的東西。
與君共勉。